11月1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新文科实验班(汇学班)学员在班主任邵青博士、苏文采老师和土木工程学院刘莹副教授的带领下对土木工程实验室及展厅进行了参观学习。
“汇学班”项目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治学理念,借助广西⼤学双⼀流学科“⼟⽊建筑”学科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此次参观的展厅及实验室经土木学院推荐,由各专业教授和实验室主任带领,以科普语言提供详细讲解。汇学班同学们前期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书籍的阅读,对土木工程学科具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参观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背后的科技思路,学习结构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实验设备的构成和机理。本次实践活动既增进对土木工程的深刻认识,也促进学科融合,为日后的学术翻译夯实基础。
走进大型结构试验研究综合楼一楼展厅,同学们首先参观拱桥模型。道路与桥梁系副系主任涂兵副教授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展厅的拱桥模型。拱桥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垂直荷载通过弯拱传递给拱台,在工程中满足泄洪及桥下通航的目的。
(图1:拱桥施工过程模型)
接着实验中心的刘宗辉副主任自豪地介绍了由广西大学参与建设的大桥的展板内容。天峨龙滩特大桥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主持修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大桥全长2488.55米,主桥采用上承式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方案,跨径60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拱桥,把混凝土拱桥跨径的世界纪录提高了155米。2022年2月27日,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的天峨龙滩特大桥顺利完成首节段拱肋吊装,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图2:刘宗辉副主任向同学们介绍天峨龙滩特大桥)
告别展厅,同学们下一站来到了大型结构实验体实验室。实验室主任胡旭老师告诉我们,眼前的大型结构实验体是由广西大学副校长韩林海领导建设的实验项目,旨在模拟桥梁建设,并对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检验。长大桥梁复杂受力加载试验系统符合目前国际在结构试验加载领域的重要发展前沿,对提升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3:胡旭老师对大型实验体进行讲解)
随后,同学们跟随肖良副教授的指引进入流体力学实验室。通过肖副教授的讲解和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流体装置,同学们渐渐对装置的原理有了一定认识。实验室模拟是研究流体力学的重要方法。在实验室中,通常是针对具体问题,尽量满足某些主要相似条件和参数,然后通过现场观测验证或校正实验结果。流体装置则是模拟实验的重要工具,具有专业性,能够贴合教学大纲,设计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教学内容。
(图4:汇学班同学近距离观察流体装置)
土木工程参观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岩石实验室。在获得许可后,同学们拉开一个个抽屉,取出各类岩石仔细观察对比。刘副主任向大家介绍:岩石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由于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三类岩石也是会发生转变的,岩浆岩会变成沉积岩,沉积岩也可能形成变质岩。
“像云母这类性质比较脆弱的岩石有什么用途呢?”汇学班的同学提出了疑问。刘副主任回答道,云母、石膏这类矿物特性单一,用途也比较单一,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其它特性更综合的岩石时(比如花岗岩),才能在建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5:刘副主任向同学们介绍各类岩石的特征及用途)
参观之旅结束后,班主任邵老师和苏老师带领的汇学班成员和刘副教授带领的土木工程研究生第十党支部双方在会议厅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议之初,邵老师先简单介绍了汇学班的项目进度,并就土木研究生们在阅读文献和论文翻译方面提出了疑问。土木研究生回答,目前主要遇到的问题是没有专业的阅读土木文献的翻译器,而论文翻译则主要借助百度、有道翻译等工具,翻译水平差强人意,需要人工润色。土木学院学工组的李道洋老师也对土木论文翻译的市场现状进行了补充。他表示市面上各类翻译润色公司提供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希望未来能通过学科融合与汇学班的同学们合作,产出优质的土木论文译文。李老师的发言为土木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融合互洽提供了新思路。
(图6:双方共同在座谈会上进行讨论)
外国语学院“汇学班”是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带一路”双复型“1+1+1”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下成立的新文科实验班。该项目基于广西大学双一流学科“土木建筑”和优势学科“农学”、“林学”以及新兴学科“海洋学”的学科资源,紧密对接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和产业链布局,以一门理工农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一门大语种语言(英语或日语)、一门东盟小语种语言装备学,致力打造“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双复型国际化语言服务人才。此次土木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活动,促使了汇学班朝着“双复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迈进。(攥稿人:谢天悦,改稿人:苏文采)